日本手机全线退出中国市场

人气 16707   2011-11-17 15:40

本来早听一哥们说过日本手机全线退出在华市场了,一直没关注。最近想换机器,突然想起这茬。上网搜索了下,果然~~~~~~虽说我现在用的手机就NEC的,不过实在太烂了,1年坏了3回。现在我都不去修了。就拿这破玩意儿争市场不被淘汰会飞?

日系手机在华彻底失败

最新的溃退者是NEC

在东芝、三菱、松下黯然辞别中国手机市场后,令业界震惊的一幕发生:昨天,日本较大的手机商之一NEC宣布退出海外2G及2.5G手机市场。至此,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,也是竞争最惨烈的手机市场,除了苦苦支撑的京瓷一家外,日系手机可以说已全线撤退。

NEC:我们感觉十分艰难

昨天上午,NEC通讯中国正式宣布,NEC手机将退出所有海外的2G及2.5G手机市场,包括战略重地中国。NEC在武汉的手机工厂将暂时不再生产手机,该公司称将把全球相关资源都集中在3G手机上。

“这是日本总部权衡总体海外市场作出的决定,不单指中国。”NEC通讯相关负责人昨天试图维护最后的体面。但其随后坦承,“中国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,我们感觉十分艰难。不过NEC手机的售后服务跟以前一样,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影响。”

据悉,因为“战略撤退”涉及手机研发、生产以及销售等整个环节,NEC所有相关部门已从昨天开始“调整”。该公司不愿透露具体的裁员数字,只含混表示:“随着在华业务计划的缩小,公司人员也会调整到适当规模。”

据悉,“NEC通讯中国公司”这个组织架构仍将继续存在,公司的管理层暂时没有变化,鲁敢继续担任总裁。

关于此番全球性的大调整,NEC总部已经思量很久。

NEC昨天公布的2006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上半年净亏6300万美元,其中手机业务大拖后腿。最后的日系:京瓷唇亡齿寒

NEC的举动既让业界震惊,又在意料之中。实际上,“全面溃退”的阴影早就笼罩着日系手机商,NEC的离别,证明日系手机在华已彻底失败。

崩盘的序幕从2005年3月拉开。当时经营不善的东芝从与普天的合资公司中抽身而退,率先撤离中国市场;松下则从2005年12月底起全面收缩了战线;不久后三菱也支撑不住,终止了GSM手机在中国的所有项目。当时NEC进行了小幅度的转型,意气风发地表示将专攻2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。显然,这种策略并未奏效。

NEC撤离后,在当前的中国手机市场,日系手机商仅存京瓷一家。唇亡齿寒,京瓷振华副总经理孙有安昨天表情沉重:“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外部大环境上,该事件(NEC撤出中国)的影响都是负面的。”

京瓷目前的状况也并不理想,这家只做CDMA手机的公司在华依附着中国联通,可近期联通放出的几批大宗订单中都没有京瓷的名字。

“京瓷坚持与否,不是我所能决定的,目前母公司还没有任何反应。”孙有安说。事实上,京瓷的决策权在日本总部,而反应的滞后已困扰该公司多年。日系手机撤离中国时间表东芝

2005年年初,东芝与南京普天王芝通信首先“婚变”,率先退出中国手机市场。松下

2005年12月,日本松下电器宣布,由于全球市场竞争激烈,该公司的子公司Panasonic移动通讯公司逐渐停止海外市场的2.5GGSM手机生产业务。不久后,该公司退出中国市场。三菱

2006年4月,三菱移动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,包括北京总部和销售部门员工,开始被全面裁撤,杭州的工厂随后关闭。NEC

2006年11月22日,NEC通讯中国宣布退出所有海外的2G及2.5G手机市场,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中国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,我们感觉十分艰难。”蓄势3G等待翻盘机会

“日系手机商始终抱着‘一款手机用十年’的观念,将日系手机在日本的运营模式搬到中国而没有进行改良。市场反应迟滞是溃败的最主要的原因。”诺盛电信咨询首席运营官宋永军认为。

“经营理念的教条化导致了日系手机商的集体‘水土不服’。”孙有安也坦言。

“这不是技术上的差距,而是市场营销策略不当,没有把握好当地市场。但是他们的勇气值得嘉许。”电信专家陈金桥特别指出,日系力量并非全盘退出手机市场,而是重整兵马蓄势3G,这一点应该引起国内企业的足够重视。

“日本最先在全球部署3G,他们有丰富的运营经验,跟运营商合作模式可谓轻车熟路,尤其是现在提前集中兵力做准备。在未来中国3G市场,这股势力还有翻盘的机会。”在采访中,陈金桥最后的提醒是,本土手机商千万不能轻敌。

从最早将彩屏、拍照等功能带到中国,到今天兵败如山倒,日系手机商恍若隔世。是水土不服,还是傲慢自大?

来源北京晨报

  关注度: 16707   Baidu: 14   360: 0   Google: 0   其他: 0

推荐您可能感兴趣:

返回顶部
日本中文站 |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
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,有少量转载,如有涉及到虚假、侵权、违法等信息,请联系我们。
版权保护:本站原创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。©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